Published 6/24/2020

我的三個爸爸
蔣吳蘊蘭

我們在剛剛過去的父親節與兒子全家在網上見面。 我還記得剛作爸爸的主中在醫院抱著新生兒子的樣子, 怎麼一轉眼他們兩個人就變成五個小孩的爺爺和爸爸呢? 其實我有機會看到這一幕,跟我的三個爸爸有關。

我的父親曾經背叛過我媽咪,在我一歲時就與婚外情人生下兒子。 即使媽咪軟硬兼施,都不能叫他回心轉意。他藉著奶奶一句「 又是女的…」理直氣壯地出軌,然後又正式納妾。他的不忠, 不但帶給媽咪很深的傷害,也造成了我後來拼命要靠自己打破「 重男輕女」牢籠的心態。原生家庭的悲劇讓我日後的夫妻、婆媳、 親子關係都蒙上了陰影。

雖然爸爸生我養我,送我來美國唸大學,但很可惜, 我倆一輩子沒有真正的交過心。反而我的公公(廣東人說的老爺, 也就是主中的爸爸),讓我體驗到父親的愛!

1973年我來美國唸大學,1975年在伯克利加大認識主中。 交往一個月以後,他就急不及待地帶我到舊金山與他家人見面。 在餐館門口,我頭一次見到一對五十多歲的夫婦手牽手而來。 他們一家六口常常有說有笑,摟摟抱抱,自自然然地流露愛和溫暖。 我這異鄉人一下子就被感動了,而且非常嚮往加入這個美滿的家庭。 交往三個月後,我就嫁入蔣家,更樂意稱公婆為爸媽。

結婚幾個月後,媽咪突然在香港去世, 我也突然發覺內心充滿了怨恨。每當看到公公體貼地照顧婆婆時, 我就想到上天真是很不公平。為什麼媽咪幽怨地度過一生, 而婆婆卻得以享受無微不至的愛?雖然公婆好像沒有「重男輕女」, 但我有自知之明:媳婦歸媳婦,不是女兒。 我很羨慕主中的姐姐妹妹可以回娘家, 連生小孩時都有父母幫忙做月子。當主中與我還沒有孩子時, 住東岸的大姐和姐夫帶著兩個孩子回到舊金山看爸媽, 還開車帶他們來看我們,有圖為證。 當時我以為這樣的幸福不會是我的。

想不到,幾年後兒子出生,公婆立刻趕來幫忙, 那年我買了一個相框,想把幸福留住。

可惜,原生家庭的包袱,還是讓我沒有安全感。當我心情不好時, 習慣講道理的主中完全不理解我為何對我們早已達成了「五子登科」 的成就還不滿足。加上我們還常為教養兒子起衝突。 這些都使我看不到婚姻的出路,自覺是蔣家的局外人。所以我常以「 工作忙碌」和「身體疲倦」為藉口,避開蔣家的活動。為了成就感, 我當年拼命在硅谷奮鬥,成為工作狂。這令我們夫妻感情更往下滑。 有一段日子,主中總在週末把幼兒帶到三藩市讓公婆照顧。 他們高高興興地帶著孫子和兩個外孫女到金門公園玩。 你會以為我應該會感恩了吧。才沒有! 我竟然開始懷疑公婆只愛孫子,不要媳婦。

感謝神,結婚十三年後,天父藉著主耶穌救了我。 1989年我歸入了基督名下。感受到父神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後, 我的人際關係也打開了全新的一頁。看到丈夫兒子陸續信主, 才體會到阿爸天父,藉著主中和公婆, 向我顯出祂對我不離不棄的愛是多麼的珍貴。

信主後,我打心裡把公婆看為自己的親父母。 我這才再開始享受他們,對他們有更多的了解。 公婆一輩子刻意經營愛情和親情,透過健康的溝通,彼此建造。

就這樣我們開始相處和諧,其樂融融。但是好景不常, 想不到因為信仰,主中與我和爸爸媽媽又有了矛盾。

公婆在台灣早已是天主教徒,來美國後也每週望彌撒。 1995年我放棄計算機軟件開發經理的事業,在家相夫教子, 週末唸神學院。他們雖然不以為然,但還是接納了我。 但三年過去我畢業後,當主中也開始唸神學院時, 這就跨過了他們的底線。他們開始批評主中是走火入魔,「 信得太迷」了!主中決意化愛心為行動,每週到他們三藩市的家, 虛心聽公公的感受和想法。如此持續了差不多兩年。 2000年有一天,公公對他有感而言地說:「主中, 你可以放心回你家去,耶穌已經住在我心裏了!」 想不到幾天後公公突然中風,很快就過世了。主中與我雖然哀傷, 但這句話卻給了我們莫大的安慰, 因為我們確信天父已經接爸爸回天家了。

原來天上的爸爸才是我那夢寐以求的父親, 唯有阿爸天父讓我感受到真正無條件的愛、主動的愛, 而且祂也願意拯救祂失喪的兒女,醫治破碎的心,重建破碎的家庭。

「看哪,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, 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。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, 兒女的心轉向父親,免得我來咒詛遍地。」 (瑪拉基書4:5-6)

我的爸爸和我的公公走的人生路很不一樣,但也有相似之處, 兩位爸爸都在過世前信了主耶穌。感謝主耶穌基督的奇妙救恩。 轉眼間,我也變成一個媳婦的婆婆、五個孫兒女的奶奶。 主中和兒子都是好丈夫、好爸爸,活出了主耶穌的愛。願一切榮耀、 尊貴和頌讚都歸給天上的父神。

如果你想知道我原生家庭的故事,請按這連接閱讀《懷念地上爸爸、 感謝天上父神》一文。

父親節快樂!願神賜福給你和你的全家!


Winnis Chiang
winnis@parentingabc.com

蔣吳蘊蘭師母是家庭婚姻治療師、Parenting ABC創辦人, 熱衷於幫助講普通話和廣東話的父母與美國出生的孩子相處、 得以享受和正面影響他們。